The Book of Joy(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南非聖公會大主教 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1).觀點
   心理學家維克多法蘭克他說:對生命的看法是人到頭來最大的自由。

   我們想改變情緒很難,但改變觀點相對容易 。

   觀點是理智的一部分 ,而人擁有控制理智的能力。

   你如何看待世界,賦予所見之事何種意義,也會連帶改變你的感受。

 

   達賴喇嘛用了「更廣的視野」和「更大的視野」兩個詞。

   這包括在內心當中向後退一步,以便看得更全面。

   也包括超越我們有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利益 。.....

   放寬視野我們不只能看清楚自身處境, 也能以更中立的立場看見更大的背景中所包含的一切 ,....

   後退一步我們也能把眼光放得長遠。更清楚自己的行動和遭遇的困境,之於整個人生有何種意義。

   由此我們會明白即使眼下處境看似艱難,若拉長到一個月、一年或十年來看, 這些困難似乎也容易解決的多。

   放寬視野也能使我們超越對自我的執著,放寬視野我們就比較不會花時間鑽牛角尖沉溺在圍繞自己的念頭中,

   先想想你在人生中遭遇到的痛苦磨難,然後再想想所有正要經歷相同情況的人,

   所謂的「苦人所苦」,奇妙的是 「苦人所苦」的想法反而讓自己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因此能實際上減輕自己的痛苦。

 

   達賴喇嘛 和大主教都說放寬視野可換來沉著平靜。

   當我們願意採取他人的觀點,也就能夠同理他人的感受。

   慢慢看出圍繞著我們所有人的連結,事實上到頭來會證明,我們如何對待他人,也等於是如何對待自己。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2)謙卑:盡一切努力柔軟  
  我們其實沒有分別 。

  西藏 一位禪師說:「願我在人前永遠不會自認優越, 願我能夠打從心底欣賞眼前的人。」

  謙卑,讓我們回到彼此身邊。 人的無助、人的脆弱、 人的極限全都是在提醒我們, 人需要彼此。

  驕傲自滿和自我中心 是再人性不過的特點,

  無人能免疫。但真正的自大則源自於不安全感 。需要感覺自己比別人強大,是因為滿腦子害怕自己比別人弱小。
  
 
智慧如雨水, 都在低處匯集。 做人常保謙虛才能, 繼續學習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3).幽默

  重點在於有那個能耐拿自己開玩笑, 有能耐不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

  不是用那種輕蔑的幽默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而是用幽默讓所有人回到同一個平面。

  你有沒有辦法壓低姿勢, 有沒有辦法笑自己也讓別人笑你, 而且讓別人在笑你的時候不會有罪惡感。

 

   我們之所以愛貶低別人, 也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充滿不確定感 ,以為肯定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擊別人,

   但我說的這種幽默是:『 到我身旁來一起笑我吧,然後我們再一起笑你』,
  我們兩人誰都沒被貶低, 反而得到鼓勵進而得以發現, 笑看彼此共有的人性,我們一樣會受傷一樣有弱點。

   生活艱辛,面臨種種矛盾 、殘酷和不安,笑是人慢慢適應的一種方法。

   想走進別人的心,一大方法就是有能力逗人笑, 你要是懂得自嘲 ,

   大家就知道你不是浮誇自滿的人,除此之外 ,

   一個人要是先把自己擊倒,別人也很難再擊倒他。

   要是有人已經把自己痛扁了一頓,你不太可能再去揍他。(真是太幽默了...😁😁😁)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4).接受

  『 既然可以改正 ,何必為之難過。 假若無法改正 ,難過又有何用。』.....

   我們生來就是為了活在喜悅之中。

   但不表示 人生會輕鬆如意、毫無痛苦。

   而是我們可以轉身面對強風,接受這就是我們必須通過的風暴。

   假裝事情不存在,並不會因此成功。接受現實是改變的唯一契機。.....

 

   生活中有太多不悅,都源自於我們對人、地、物乃至於環境有所抗拒,無法接受。

   心生抗拒時,也是把自己鎖在評斷和批評、焦慮和絕望,甚至是否認和執著中。

   像這樣坐困愁城,也不可能感受到喜悅。

   接受是斬斷這種種反抗的利劍。 讓人得以放鬆看清全貌, 在做出適當的反應。.....

 

   不要怨恨那些造成傷害的人,基於同理心盡力阻止他們就夠了。

   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僅使人受傷,同樣也在傷害他們自己 。....

 

   我們每一個人雖應當盡全力理解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但能不能成功往往取決於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因素。

   因此,我們的責任在於奉獻最大的心力去追求目標,盡己所能,

   但不要執著於事先預想的結果。.....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5).原諒
 一般說到培養對人的同理心,對象指的多半是實際經歷劇烈煎熬和痛苦的人。

  但其實同理心的對像也可以是現在並未受苦,但正在為自己的未來下苦因的人。

 

 寬恕和單純縱容別人為惡,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

  『行為者與其行為』或者說一個人和他所做的事。

  對於錯誤的行為,可能有必要採取適當的抵抗行為去阻止它。

  然而對行為者亦可以選擇不要心生憤怒和怨恨。這才是寬恕的力量所在。

 

 沒有人天性殘酷,生來就想傷害我們。....

  這個人會與我為敵,也許我的行為、態度,甚至是臉上的表情都是原因。

  因此這件事我也有責任。....

  假如真的生氣,氣的也該是事發的原因和條件,

  是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他們的怒氣、他們的無知、他們的目光短淺和心胸狹隘。

  這樣想會喚起一股關心之情,為這些人感到難過。
 
  歷來探討寬恕與健康 關係的研究,發現不肯原諒似乎會在多方面為害人的免疫系統,

  包括干擾重要荷爾蒙的生成以及減弱細胞抵抗感染的能力。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6).感恩 
 感恩是把享受再昇華,使享受變得崇高。

 感恩是肯定所有在人生的織網內支撐著我們,讓我們得以擁有此刻的生活、經歷當下這一刻的種種人事物。

 感恩是人對生活自然產生的反應,可能也是細細品味生活的唯一方法。

 人不是因為過得快樂才懂得感謝,是懂得感恩才使人快樂。
 
 你的喜樂不是世界給的 ,世界也無法把他奪走 。

 心存感激你就會依照資源充足要非匱乏時的準則行動 ,因而樂於與人分享。

 心存感激你就會欣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懂得尊重每一個人。 

 一個懷抱感恩的世界是喜悅的世界。

  懷抱感恩的人,是一群喜悅的人。
 
 達賴喇嘛提醒我們,
人生之常即是無常。

  萬事萬物無不轉瞬即逝,我們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揮霍了寶貴的人生。

  但經由感恩我們懂得讚頌每一分每一秒、為每個瞬間感到欣喜,

  並且知道要在這些感受通過時光沙漏流逝以前,細細紀錄下每一天的每個時刻。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7).慈悲
  想法太過自我中心,是很多痛苦的起因。為他人的幸福著想才會快樂 。

  據傳佛陀曾經說:哪樣東西你一旦具備,就等於也具備了其他所有美德?

   答案就是慈悲心
 
  慈悲是把同情憐憫的感受,跟慷慨義舉及其他利他的表現串連起來。


  一定要養成習慣,認真關心別人的健康快樂。

   如此,遇到有人正在經歷艱難的事情或身處困境時,你心裡自然會興起關心的意識。

   可以幫忙就幫忙,萬一真的幫不了,就算只是替他們祈禱、願他們順利度過苦難也好。
 
 
一個人花越多時間想著自己,越會覺得痛苦。

   假如我們想的是如何緩解別人的痛苦,自己的痛苦反而會跟著減輕,很神奇。這就是快樂的奧秘。
 
  幫助別人時,我們常感受到所謂的『助人之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

   助人時感受到的溫暖,來自體內分泌的催產素,....

   這種激素 似乎對健康有益,包括能降低心血管系統發炎。

   所以說,慈悲真的能讓人心更健康、快樂。
 
  慈悲心似乎也具有感染力。

   看見別人展現慈悲心,我們也比較會對他人仁慈。

   這會帶來一種「道德提升感」。
 
  同情和慈悲有一個差別,

   同情只是感受到對方的情緒,

   慈悲是一種更有行動力的狀態。....

   人所有的行為動機當中,慈悲最為困難也最需要勇氣,但治癒、昇華心靈的作用也是最大的。
 
  人如果與自己關係緊繃、過份嚴格,就是對自己缺乏仁慈。....
 
  關上心扉病不能得到喜悅,

   有勇氣懷著一顆開放的心過日子,雖會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的苦痛,

   卻也同時能感受到更多喜悅。

   心越寬廣、 越溫暖,活著的感受越是強烈,復原的能力也越強。

 

喜悅的八大支柱 :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 感恩、慈悲和付出。

(8).付出:滿心歡喜

   唯有在忘掉自我,有所成長的時候,我們反而驚訝的發現,我們的內心其實充滿喜悅。

   慷慨往往是由慈悲心自然發展而成的,...

   人可以不用倒到慈悲心湧現,就先選擇慷慨待人。

   慷慨的行為常常是越做越樂在其中。

 

   分享在之於人類生存是如此重要,

   所以人在付出時,大腦酬庸中樞活絡的程度與獲得一樣強烈,有時甚至更為活絡。 

   慷慨甚至與健康長壽有關。

   根據研究,光是慷慨的想法,「保護性課體退役免疫球蛋白A」就會明顯增加,這是用於免係系統的一種蛋白質。

   這樣看來,金錢確實買得到快樂,前提是要畫在別人身上。

  

   慷慨不只是布施金錢,也關係到我們如何分配時間。

   研究快樂的文獻經常探討目標的重要。

   所謂目標,就是我們如何有所貢獻、如何慷慨待人,如何壤我們覺得被別人需要、被看重。

 

   佛教有三種類型的慷慨:

   給予物質、

   給予人免於恐懼的自由(包括提供保護、諮詢商量和安慰),以及

   精神上的給予,包括分享智慧、道德觀,幫助更快樂、更能自給自足。

 

   「成為祥和的綠洲、寧靜的深潭,像四周的人蕩漾漣漪」

   當我們擁有慷慨的精神,我們不只或變得容易相處香出起來還很有趣。

   我們散發快樂,有我們在,就能帶給別人喜悅。

   慷慨分享也代表不再那麼麼自我中心,不再那麼在意自己,更能陶然自在。

   這麼一來,自我形象也就不會在是累贅,我沒有是非證明不可,不用一定要怎麼看待我才對,

   我們可以少一底假裝,多一點坦承和真誠。  

 

 The Book of Joy..(1)(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2) 喜悅的八大支柱.

 

The Book of Joy..(3)喜悅的練習

 

The Book of Joy..(4)培養喜悅的八大支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n 的頭像
    karen

    快意人生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