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of Joy(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南非聖公會大主教 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南非屠圖大主教.....
  找到更多的喜悅並不能讓我們倖免於人生中必然的困苦和心碎,

    事實上我們還可能更容易哭, 但也會更容易笑, 也許應該說,更真實的活著吧

    不過假如能尋得更多喜悅,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接受磨難。

    即使困苦, 也不會因此變得冷酷。雖然心碎,卻也不會因此崩潰。

 

達賴喇嘛....
 人生來有何目的? 我思考了很久, 相信人生的目的是要尋求快樂。....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 每一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

  從存在的本質上我們就渴望喜悅與滿足。 但這些感受往往倏忽即逝, 難以把握,像一隻蝴蝶停在我們身上,下一刻又翩翩飛走。

 快樂的根源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必須向內心探看。

 可惜有損喜悅和快樂的事, 很多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往往來自負面思考、情緒, 有時則因為我們不曉得自己的內心有何能力,也不懂得加以利用。

  我們無法掌控天災的危害,但可以掌控日常的不幸造成的痛苦。

  我們的煩惱多半是自己造成的,所以照道理說,我們應該也有能力創造更多喜悅。

  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處事的態度、看法和反應。想更快樂,有很多事我們自己就做得到。


達賴喇嘛....
 真正的問題出在心識(mind)和心性(heart) 。

  物質利益無法為我們的內心帶來平靜,我們真的應該多注重內在的價值,這也是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我覺得很矛盾,世界上有七十億人, 沒有人希望受苦受難,但苦難從沒少過,絕大多數還都是人自己造成的 。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定是少了什麼 。身為七十億人當中的一份子,我相信人人都有責任讓世界變得美好。

  追根究底我們都應該多為他人的快樂著想,換句話說就是慈悲心和同理心, 現在就是少了這種胸懷

  我們一定要多關注人的內在價值,觀照內心。.....

 

達賴喇嘛....
  想追求心靈成長,我們必須望向更深層的一面。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歡樂,但都是向外求--金錢、權勢、更大的房子、 更大的車子 。

  多數人從未費心探究快樂最終的來源,快樂來自於內在,不假外求。

  就連身體健康,本源也在於內心,而非外在。
 

作者....
 格拉斯(Glasgow)大學的神經科學暨心理學研究中心做過研究,

  指出人其實只有四種基本情緒,

  其中 三種是所謂的負面情緒: 恐懼、 憤怒和悲傷 正面的只有喜悅,或稱快樂。

  探討喜悅,意義就等於探討讓人們不虛此生的原因。

 

達賴喇嘛....

   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

   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才是快樂的泉源。

   自我中心的態度會引來問題。我們有必要照顧好自己 ,但不能自私自利 。

   人若不為自己想,也活不下去,這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們應該聰明的為自己想,而不是愚蠢的自私。

   愚蠢的自私的意思是,你只想到自己,不在乎別人,甚至還欺侮別人 、剝削別人。

   事實上,照顧、幫助他人,到頭來才能發現屬於自己的快樂、擁有快樂人生的方法。

   這是我所謂的聰明地為自己想。

 

作者....

    心理學家 Sonja Lyubomirsky 研究認為 ,人的快樂 可能只有50%決定與於基因或性格等恆定因素。

  另外50%則是由各種環境因素加在一起, 或由人的態度和行動所決定的。

  前者我們的掌控有限,後者卻大半由我們掌握。根據他的看法 ,三個對提升快樂影響最大的因素分別是:
 (1)我們以樂觀看法重新檢視情況的能力
 (2)心懷感激的能力
 (3)我們是否選擇成為善良慷慨的人 

   .....這是喜悅的核心支柱

 

  李查 .大衛森一位神經科學家,整合出的快樂大腦理論 。

  我們大腦內有四種迴路會影響長期的情緒健康。

 (1)“保持積極狀態的能力”
    保持積極或樂觀狀態的能力,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感受快樂的能力,

       最快進入這種的方法就是學會愛人、學會同理心。

 (2)“從消極狀態中回復的能力”
    讓人最驚訝的是,這兩個大腦迴路完全獨立運作。

       一個人很可能擅於保持積極狀態,卻又容易墜入消極狀態的深淵 。萬難恢復。

 (3)“專注的能力” 。
    很多冥想修行就是為了增強這種迴路而存在。

 (4)“慷慨付出的能力”
    令人更吃驚的是,人的四個大腦迴路,居然有一整個貢獻在慷慨上頭。

       難怪在我們幫助別人或受人幫助時,甚至只是目睹別人得到幫助的時候,腦中的感覺如此良好。

 

  研究發現 ,培養自己的喜悅和快樂,不只對你個人有益,對你生活周遭的人也有正面影響。

  因為痛苦會使我們陷入極度的自我中心,

  不管是身體的痛或心裡的苦,似乎都會啃噬我們的全副心神,只剩下些微注意力留給他人 。

 

 精神科醫師霍華德.卡特勒... 總結研究發現:

  事實上,研究結果一再顯示,
 不快樂的人往往最在乎自己, 社交表現退縮 ,顯得悶悶不樂 ,甚至露出敵意。

  反而是快樂的人普遍更願意與人交往,身段柔軟,思考靈活,

  而且比不快樂的人更能夠容忍 日常生活中的困頓挫折。

  最重要的是,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更有愛、更願意寬容。” .......
 
  大主教和達賴喇嘛說了,我們想消除自己的痛苦 ,

  方法其實就是轉而關懷他人的痛苦。

 這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

  我們越願意關懷別人, 就能感受到越多喜樂 ,

  當感受到的喜悅越多,也就越能帶給別人喜悅 。

 

南非屠圖大主教.....
   信仰並沒有錯,問題出在信徒 。....

   難道當達賴喇嘛上了天堂,...上帝會說, 達賴喇嘛你真是個好人 ,只可惜你不是基督徒 ,得請你去下面比較溫暖的地獄,

   你真覺得會這樣嗎?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有多荒謬。

   大主教停頓了一下,

   接著有那麼一刻他以知己的身份親暱說道:“我覺得,我這一生最美好的一件事情,就是遇見你”

 

憤怒...

  憤怒其實是深層的恐懼

  有些東西我們想要而不可得,例如他人的尊重或善意,

  有些東西我們不想要卻不請自來,例如他人的輕蔑或批評。

  達賴喇嘛說, 這些憤怒之下隱藏著恐懼,

  我們害怕得不到需要的東西 ,怕沒有人愛,怕不受尊重,怕被排出在群體之外。

  因此, 平息憤怒的一個辦法就是自問,

  我是受到什麼傷害而憤怒?

  我在害怕什麼?

  心理學家常把憤怒稱為續發情緒(secondary emotion ) 因為它多半是感受到威脅所產生的防禦。

  只要能辨認並表達出那股恐懼,指出哪方面感受到威脅, 憤怒通常能夠平息下來。

 

悲傷...

   悲傷是一種威力強大且作用持久的情緒 。

   一項研究發現, 比起恐懼或憤怒的短暫的情緒,悲傷持續的時間多出好幾倍:

   恐懼平均只持續30分鐘, 但悲傷往往能長達120個小時,等於將近5天 。

  『戰鬥(憤怒)或逃跑(恐懼)』的反應, 對人類演化的貢獻已十分清楚,

   相較之下,悲傷的用處似乎難以理解。
 
 心理學專家喬瑟夫佛格斯做的最新研究顯示,適度的悲傷其實有許多好處 ,....

  處於所謂負面悲傷狀態的人, 對於自身處境較有警覺, 比較記得細節 ,而且比較有動力想改變現況。

 短暫的悲傷還有可能產生出較多同情或慷慨, 這一點特別有趣。

 憂鬱會壓縮我們內心關注的範圍, 但間歇的 悲傷感受卻能將那範圍擴大
  
  大主教形容得很美,

  他說:如果因為凡事順心如意,我們才有今天的交情,那我們不算真正親近彼此,

        是那些困頓的時光、那些痛苦的時刻,是悲傷和哀愁,將我們緊密交織在一起。
 
 達賴喇嘛說:
人懷抱著因失去造成的巨大悲傷,反倒能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心理學家戈登.惠勒說,

  悲傷是為了提醒我們愛得多深 。沒有愛,不會感到悲傷。

  因此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悲傷, 儘管不安、 儘管心痛, 但它其實是在提醒你,如今已逝的那份愛當初有多美。

 

寂寞..
 人可以在山洞裡隱居三天、三個月或三年也不覺得孤單, 但卻會在人群中感到寂寞。

 當一個人過度重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漸漸斷裂、疏遠。

  到最後連和自己都變得陌生。

 過度關注自己對健康也不利。

  太多恐懼和猜疑、太多的自我執著,會導致壓力和高血壓。...

  醫學研討會議,有一名學者說,

  大量使用第一人稱 代名詞 -- 經常說我、我、我或我的、我的、我的 -- 這樣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明顯高出許多。....
 
 達賴喇嘛想說的是,當一個人懷著同理心為他人著想時,他絕對不會孤單。

  開放的心,溫暖的心是寂寞的解藥。

 

 

 忌妒..

   藏傳佛教有句格言說,

   人生的諸般痛苦往往源於人平常互相如何對待:「對上忌妒, 對下鄙視,與同位者好爭勝負。」.....

   根據幸福感研究指出,「向上比較」對人的身心健康特別有害。忌妒不會給喜樂留下任何空間。....

   人會心生忌妒,往往是因為太過重視物質財產,而不注重真正的內在價值。

   如果重視的是經驗或知識,並不會有太多忌妒。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關懷他人的意識。

   一個人如果真懂的慈悲同理,就算別人得到好東西或比你成功,你也會由衷為他們的好運感到高興。

   一個人若立志修行慈悲心,真誠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也會替他人的好運感到高興,因為你會樂見他終於得到想要的東西 。....

   擁有喜的心,會明白人生並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遊戲,也不是只有那麼一片蛋糕,別人拿走我們就少了。

   喜的觀念認為,喜悅是取之不盡的。

 

 The Book of Joy..(1)(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2) 喜悅的八大支柱.

 

The Book of Joy..(3)喜悅的練習

 

The Book of Joy..(4)培養喜悅的八大支柱

 

 

 

 

 

arrow
arrow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