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意義的意志

  人要尋求意義是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唯有人能夠且必須予以實踐;也唯有當它獲致實踐,才能滿足人求意義的意志。
  我所認為地存在的意義,並非是由我們自己來創造的,而是要由我們去探尋發掘的。

存在的挫折

  一個人的憂慮或失望超過他生命的價值感時,只能說是一種「靈性的災難」,而不能視之為一種心理疾病。

心靈動力學

  這世界上並沒有一種東西能幫助人在最壞的情況下還能活下去,除非他體認到他的生命有一意義。
  正如尼采充滿智慧的名言;「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奠基於某種程度的緊張:人「已經達成」與「還應該完成」二者之間的緊張;或者是:人「是甚麼」與「應該成為甚麼」之間的緊張。這種緊張是人類生命中固有的屬性,為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條件。...我認為我們如果以為人最主要的需求是「平衡」,是沒有緊張的狀態,那將是心理衛生上的一種危險的錯誤觀念。人真正最需要的並非不緊張,而是為了某一個值得的目標而奮鬥掙扎。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任何代價的解除緊張,而是喚醒那等待他去實現的潛在意義。

存在的空虛

  「存在的空虛」所表現最主要現象是無聊厭煩。現在我們可以領悟叔本華說的:人類註定永遠在兩極之間游移:「不是災難疾病,就是無聊厭煩。」

生命的意義

  我們不是問生命的一般意義為何,而是問在一個人存在的某一個時刻中,其特殊的生命意義為何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的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複,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跡玉去完成其獨特的使命。
  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甚麼?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一言以蔽之,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生命的真諦,必須在世界中找尋,而非在人身上會內在精神中找尋,因為它不是個封閉的體系。

  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我們能以三種途徑去發現這個意義:
  (1)藉著創造、工作
  (2)藉著體認價值
  (3)藉著受苦:當一個人遭遇到一種無可避免的,不能逃脫的情境,當它必須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比如罹患絕症等--他就等於得到一個最後的機會,去實現最高的價值與最深的意義,即苦難的意義。當其時,最重要的便是:他對苦難採取何種態度?他用怎樣的態度來承擔他的痛苦?人

  意義治療學的基本信條之一即是:人主要關心的並不在於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要了解生命中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人在某些情況下,寧願受苦,只要他確定自己的苦難具有意義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